个头不高,一双有神的眼睛透着精明与干练,健谈、爱笑,笑声爽朗,很有感染力。她就是刚刚当选 2016年度法治人物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、民一庭副庭长黄志丽。
黄志丽被称为明断是非的办案“快枪手”,13年来平均每年结案近500件,40%三天内审结,70%当庭裁判,93%调解撤诉,75%以上自动履行,无一重审改判,无一投诉上访。
黄志丽说,法官对人民群众的困难感同身受,才能让冰冷的法律具有温度。她尝试社区走访法,充分利用社区调解委员会、农村村委会协调就地审理案件;她参加心理咨询师的课程进修,率先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司法实践;她考取婚姻分析师资格证书,首创婚姻分析法,活化了调解方法。
“一次温情的调解胜过一份冰冷的判决”
黄志丽与人民陪审员一起调解案件
与判决相比,调解犹如是逆水行舟,往往要付出几倍的时间和精力。黄志丽却愿意选择“逆水行舟”,因为她认为,调解最有利于实现司法工作圆满解决每一件纠纷,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宗旨。
“黄法官,借你吉言,我要好好多活几年,至于那墓地,不要也罢。我撤诉。”在第八次调解后,黄颜拿着继子给的三万多元现金,她放弃了坚持。
10年前,51岁的黄颜嫁给了大她20岁的陈老汉,夫妻生活倒也美满,只是老汉50岁的儿子陈烨从不肯认这个与自己同龄的继母。2011年,陈老汉去世,陈烨将老人的现金、存款、抚恤金7万多元统统领走。两人矛盾由此爆发。
“我跟了你爸这么多年,那些遗产总该有我的一份吧。他去世的时候交代了,要买三块墓地,他自己和前妻,还有一块是买给我的。”
“就你,到了地下还想跟我父母当邻居?真是笑话。我爸那些钱做后事就都花光了。”
“除了开正式发票,我那部分钱你得给我吐出来。”
双方言语里的火药味越来越浓,本着让仙逝老人心安,黄志丽第一次组织调解,两个60多岁的老人竟如此倔强与对立。
第二次,黄志丽分开给他们讲法律,老人耳朵听着,却听不进心里;
第三次,谈十年家庭生活,老人互相挑刺;
第四次,得知老人都信佛,黄志丽就和他们谈信仰,谈人世轮回,老人的眼里有了些光亮;
……
她不忍60多岁的老人一直往法院跑,便分别到老人家里做工作。
第八次,在陈老汉的遗像前,她让老人再次面对面坐了下来,苦口婆心,又是一个下午的时间,老人的态度慢慢软了下来,终于,陈烨当场拿出该给黄颜的那部分现金。“老伴,你安心吧。”黄颜抹去眼角的泪,给老伴上了柱香。
处理这个案件,如果是判决,两三个小时就能落槌敲定,但黄志丽为此付出的是:走访4次行程40公里,谈话5人费时33小时。
“人与人之间总躲不过一个情字,再复杂再对立的矛盾总因情而起,我愿意花些时间、花些心血,解开那个情结,好过一纸判决却让他们仍各自怀恨在心。”黄志丽说。
披星赶月去现场了解情况
2008年1月30日,离春节只剩一周的时间了,淅沥沥的雨却挡不住街上行色匆匆的人群,或是追赶着春运的拥挤,或是采购大包小包的年货,黄志丽的办公室里,5个民间借贷当事人刚刚领走执行款,一阵急促的电话声又响起。
城郊一工地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百名农民工围堵大楼,黄志丽和同事们冒着大雨就往工地赶,她担心若处理不善,将会引发恶性群体事件。顶着弱小的身躯,她挤进人群中,找了个凳子站上去,“大家先听我说,我是……”铿锵有力的话语,一句“你们放心”让现场安静了下来。了解到农民工食宿都没有着落,她联系了开发商协助安排,并从包里掏出钱让同事先给农民工每人买份快餐,一边吃一边听他们倾诉。听预报说当晚要降温,她又跑去工地关心农民工的保暖情况,一遍遍嘱咐着有困难要提出来。小组长熊建洲看着黄志丽忙碌的身影,说:“兄弟们,遇上这样的法官真好,我们就听她的,我相信她。”旁边的兄弟纷纷点头。
安顿好农民工,黄志丽找到工地的承包方,了解到是因为开发商拖欠工程款引发资金链断裂,她又驱车找到开发商协调资金,同时与多个部门联系督促开发商配合。因缺乏休息又一直调解,多年难愈的咽炎再次发作,咳得厉害的时候她就喷药缓解,可依然难受到整夜难以入眠。第五天,大年廿七,顾不上沙哑的嗓子,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,黄志丽在第一时间将工资发到了每个农民工手上,疲倦的脸上仍挂着笑容,打着手势回应农民工们的声声道谢。熊建洲最后一个领钱,这个185的汉子抹着泪在领款单上签字,接过钱后重重握住黄志丽的手,说了句:“您辛苦了。”黄志丽张开嘴笑了笑,嗓子哑得已说不出话来。
群众家门口的“小法庭”
黄志丽法官工作室
为了更好地贴近基层,化解矛盾,2012年6月,全省首个以优秀法官命名的法官工作室——“黄志丽法官工作室”在芗城区南坑街道办事处挂牌成立。工作室将诉调结合于一体,致力打造“无讼社区”调解服务网络。每逢周一、周三下午,黄志丽便会走进社区,来到工作室,帮助来访群众化解法律难题。她还把联系电话公布在工作室门口的监督台上,便于群众找她。
不到一年的时间,黄志丽已通过工作室为群众答疑解难270多次,下社区巡回办案48件;通过接访及多元调解联动对接,诉前化解矛盾纠纷26件,逐步实现将矛盾消弭在诉讼之外。如今,“黄志丽法官工作室”已声名在外,经常有南坑街道办事处之外的群众慕名前来寻求帮助。
黄志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,把刚性法律条文与人性化调解灵活结合,运用法律和社会的“两个视角”,总结出一套既符合民事审判规律、又符合群众需要的“黄志丽工作法”:调查研究贯穿始终,亲和调解贯穿始终,释法析理贯穿始终,最大限度地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,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期待。
“每起案件都能折射出社会道德在某一方面缺失的现象,”黄志丽说,她希望每办一起案件,都能播撒下一颗种子,或遵法守法的种子,或和谐礼让的种子,或爱的种子,只要有那么几颗发芽成长,就很欣慰。
黄志丽所办的案件,40%在立案七天内调解结案,确实无法解调的案件总是尽快判决,当庭裁判率达到70%,树立了人民法院、人民法官在群众心中的公正形象。
廉洁自律,她执着坚守法律信仰
黄志丽在庭审中
“有理的不用来找我,没理的找我也没用”,这是黄志丽常说的一句话。就是这句倔话,拂了区领导的面子,气走了说情的老同学,让亲戚直骂她死脑筋。也正是这句倔话,道出了她刚直不阿、执法如山的坦荡胸怀。
2010年5月,黄志丽审理了一起商品房买卖的案件,被告开发商打电话给黄志丽,说如果判决结果有利于被告,可以送她去海南五日游,被黄志丽一口回绝,并教育了一番,劝开发商将钱用在赔付原告损失上。
黄志丽耐心向群众释法
一起抚养权争夺案件,当事人双方为11岁的小孩的抚养权相持不让。被告男方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,他找到区领导、找黄志丽的亲戚、找黄志丽的老同学,希望把小孩的抚养权判给他。
办理案件过程中,黄志丽得知,当事人双方离婚主要是因为男方对家庭缺乏责任心,付出不够,还有泡夜店的习惯。小孩的日常生活及学习都是母亲在照顾。小孩也表示,想跟母亲一起生活。为了小孩的健康成长,黄志丽最终把抚养权判给了女方。
这个判决,领导不满,好友和亲戚埋怨,黄志丽只好一一解释:“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。”
像其他案件一样,黄志丽并没有一判了事。她再次进行调解,竭力化解当事双方矛盾,让小孩真正能够健康快乐成长。在黄志丽的调解下,女方最终同意小孩周末跟男方生活,男方也承诺会照看好孩子的生活及学习,双方终于不再怒目相向。
“当法官,首要的是心正,心正则眼明,心正则行端。心正了,才能做到不为物欲所蔽,才能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。” 黄志丽这样说,也这样做着。
在别人的麻烦里越战越勇 对自己一切从简
倾听老奶奶意见
林晓萍,跟了黄志丽3年的书记员,她这样评价黄志丽:“对待别人的事,她总爱为自己找麻烦,并在麻烦里愈战愈勇。可对待自己,她总说一切从简。”一个分家析产案件中,黄志丽为了查找二十年前的房产卷宗,连续三天跑了十个部门,却连一顿正经饭都没吃上,一餐一碗泡面,她连吃了三天,终究帮兄妹找回阔别已久的亲情。
至今,黄志丽仍住在一套6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,生活俭朴。她收入有限,却热爱公益事业,经常扶贫济困。作为漳州市义工俱乐部的一员,她曾参加“衣加衣”送温暖活动,曾给西藏红十字会捐赠药品;她积极参与妇联和工会组织的献爱心系列活动,牵手留守儿童成为“爱心妈妈” ……
黄志丽搀扶前来法院咨询的老人上台阶
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民事法官,黄志丽平均每年结案近500件,上诉率不到3‰。在登上三尺法台那一刻起,黄志丽深知手中法槌的分量。她一路走来,从一个平凡的法官成长为全国优秀法官,十载风雨征程,有朋友劝她弃法从商,有国有企业向她作出高薪重用的承诺,有领导要把她调到上级,她都婉言拒绝了,因为,她心里知道,这片土地上的群众是她挥之不去的牵挂。
黄志丽走在路上,常有人喊她“丫头、闺女、妹子”等,她也记不清是哪个案件的当事人了,有朋友听到,就问怎么会有这么乡土的称呼?她自豪地说:“这多亲切呀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