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培生,黄山风景区放绳工。1997年进入景区工作,做过检票员,干过路段保洁。1999年6月,转岗到放绳队,成为黄山风景区玉屏环卫所的一名放绳工。23年来,他日复一日地穿梭于悬崖峭壁间捡拾垃圾,用心用情守护美丽黄山,放绳高度累计可达1800千米。
胡晓春,黄山风景区第十九任守松人。2005年从部队退役后,应聘到黄山风景区园林局工作。2010年,经过层层选拔,成为第十八任守松人徐东明的徒弟,担任迎客松守松人B岗。2011年6月,正式成为第十九任守松人。12年来,写下70多本、累计超过140万字的《迎客松日记》。
问:当时怎么想到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,在信里谈了哪些内容?收到回信后,是怎样的心情?
李培生:受疫情影响,今年第一季度,黄山风景区游客较少。利用这段时间,黄山玉屏景区开办了 “玉屏夜校”,组织大家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。
在学习过程中,想到如今的黄山,在景区所有工作人员和游客朋友们的共同呵护下,变得越来越美了,我和晓春便萌发了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念头,两人共同署名给总书记写了一封信。
胡晓春:在信里,我和培生一起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我们的工作情况和心得体会,表达了为守护美丽黄山,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的决心。信寄出去后,我们很快就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。实话实说,当时心里很高兴、很激动!总书记的回信,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关心和关爱,每读一遍,我们心里都热乎乎的。
问:李师傅您好,能介绍一下放绳工的工作吗?
李培生:放绳工是黄山风景区的一个特殊工种,专门负责放绳索到悬崖谷底捡拾垃圾,对体力和心理素质的要求都比较高。工作时两人一组,一个人在上面稳住绳索,另一人在崖壁上作业。两人协调配合的好坏,事关下面作业人员的安全。我们现在所用的都是专业的登山绳索,每根绳长50米。一般的悬崖,一根就够用了,但有的地方必须将2根绳索连起来,才能下到近百米深的谷底。
目前,黄山风景区共有18名放绳工,分布在各个片区。大家平均每天放绳四五次,一次花费一小时左右。到旅游旺季,多的时候一天要放绳七八次。工作期间,我们24小时待命。游客的钱包、手机等贵重物品掉到崖底,我们会伸出援手捡拾;遇到游客遇险求救等突发情况,必须随时出动。
问:几十年如一日,“飞檐走壁”守护黄山风景区清洁,您是如何坚持下来的?
李培生: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,就想把它做好。每天行走在悬崖峭壁上,刚开始确实有些害怕,但上下攀爬几次之后,也就克服了恐惧。在黄山风景区从事放绳工23年,我感觉自己已经爱上这里的一山一石,一草一木。
现在,景区比之前更加干净、整洁。每次放绳回来,游客都对我们竖大拇指点赞,还有家长以此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爱护环境,不能随手乱扔垃圾。这份工作的成就感,是外人体会不到的。峭壁攀岩,在外人看来是辛苦,在我眼里,是幸福,是简单的快乐和满足。
问:在崖壁间爬上爬下,很考验体力。有没有特别难熬的时刻,您又是怎么克服的?
李培生:刚开始的时候是最难熬的。我是安徽无为人,从小在水边长大,对山是很陌生的,更不用说在悬崖峭壁上穿梭了。记得第一次放绳的时候,眼睛根本不敢往下看,双腿不停地哆嗦。绳索稍有摆动,心里就紧张得不行,担心它有可能被石壁磨断。现在回过头来看,当时作业的崖壁也不高,但在恐惧心理作用下,就觉得工作时间特别漫长。
后来,经过多次专业培训和学习,我对绳索的性能等有了更全面了解,再加上一次次的作业训练,慢慢就适应了。不再害怕,体力也跟得上,如今我即使在陡直的崖壁上也能行走自如。
问:您今年已经49岁了,对于今后工作有什么打算?
李培生:我始终奉行一个宗旨,无论何时,只要黄山需要,我都要去努力;无论何地,只要游客有合理需求,我会义不容辞尽力满足。我是黄山风景区里较为年长的放绳工之一,只要体力允许,我会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干下去,用实际行动保护黄山的一草一木,让文明旅游成为风尚。
李培生正在检查打好的绳结,准备下悬崖清理垃圾。张俊 摄
问:胡师傅您好,能介绍一下守松人的工作吗?
胡晓春:守松人的工作主要是对迎客松进行巡查巡护,监测松树枝丫、松针、树皮的细微变化,检查支撑架、拉索、防雷设施情况,查看是否有动物进入保护区域等。
每天早上,在第一批游客到来之前,我便开始巡查巡护工作。白天每隔两小时进行一次例行检查,夜间则启动红外线防侵入报警系统,如有情况随时起床查看。遇到恶劣天气,每隔半小时就要巡护一次,并全天候守护待命。
每次巡护工作结束后,回到小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《迎客松日记》,详细记录迎客松生长数据,以及当天的气温、风力、湿度等信息。
问:12年来,您写下70多本、累计超过140万字的《迎客松日记》。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故事可以和我们分享?
胡晓春:每年,我有超过300天驻扎在海拔约1700米的黄山玉屏峰上。日记中,我最喜欢的词语就是“无异常”。只有迎客松“无异常”,我才感到不负众望、不负信任。
2012年8月,台风“海葵”侵袭黄山,玉屏峰上平均风力七级,最大风力十二级,两天三夜降雨量达500毫米。冒着狂风暴雨,我和同事们一起投入到保卫迎客松的战斗中。突然,妻子的来电让我慌了神。她焦急地告诉我,女儿得了急性肺炎,高烧不退,情况危急,需要住院治疗。女儿本就是早产儿,出生也才29天,作为一名父亲,那一刻我真想放下手中所有的事去陪自己的老婆孩子。可是作为守松人,越是特殊的时刻,越要守护好迎客松。
问:到目前为止,您是守护迎客松时间最长的守松人。守护好迎客松,您有什么心得体会?
胡晓春:迎客松是黄山风景区的标志性旅游景观,是安徽的名片。它热情地张开手臂,欢迎八方来客,是中国人热情好客、爱好和平的写照。
作为迎客松的守护者,我感到很骄傲、很自豪。在我心里,迎客松不仅仅是一棵树,它更像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前辈。 只有像守护家人一样守护迎客松,才能确保迎客松以优美的姿态广迎四海宾客。令我感到欣慰的是,迎客松虽然经历过台风、暴雪、冰冻等极端天气,至今安然无恙。
问:您的工作性质,决定了一年中有大部分的时间在山上,怎么平衡好家庭和工作?
胡晓春:不仅是我,历代守松人都是这样,难以兼顾。我女儿常说,爸爸就是个“山大王”。因为很多时候我都没办法陪伴她,心里难免有些愧疚。好在现在可以通过手机软件视频,我每天会和家里打视频电话。视频里,父母和妻子时常叮嘱我,要把本职工作做好,家里的事情有他们,让我放心。正是因为家人的理解和支持,我才能全心全意地守护迎客松。
胡晓春正在用放大镜检查迎客松树皮。
张俊 摄
问:这些年来,两位师傅获得了“中国好人”等多个荣誉称号,怎么看待这些荣誉?
李培生:这些年来,我虽然获得了一些荣誉,但我觉得这些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,它属于黄山,属于每一位默默奉献的劳动者。
荣誉是一份信任,更是一份责任。我始终把它当作对当下和未来最有力的鞭策,不断激励着自己在岗位上越做越好。
胡晓春:迎客松寿逾千年,至今安然无恙,离不开多年来迎客松保护团队所有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。在我看来,这些荣誉属于所有勤劳、善良的黄山人、园林人。
荣誉属于过去,表彰只是起点。今后,我将继续脚踏实地、做好本职工作,当好迎客松和黄山的“哨兵”。
问:有哪些心里话想对习近平总书记说?
李培生: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,我将铭记于心,践之于行。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人去做,既然选择做了,就努力做到最好。我将继续扎根黄山,服务黄山,和大家一起把黄山建设得更美好,同时发挥好榜样作用,积极传播真善美、传递正能量,带动更多身边人向上向善。
胡晓春:守护迎客松,是我的本分。我与迎客松相依相守了12年,守松人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一份职业。我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新起点,好好珍惜这份工作,继续以初心坚守岗位、用奉献践行担当,用心用情守护好美丽黄山,为黄山、为安徽、为祖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。如今,我们的黄山越来越美了,希望总书记有时间来这里看看。
来源:人民日报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