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走哇我请客,咱们喝点去啊”,走出法庭,被告搂着原告的肩膀说道。很难想象这是因为民间借贷纠纷刚刚打完官司的两个当事人。这和谐的氛围,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实现……其中的困难只有本案的承办人赵法官最清楚不过。
2021年7月份,被告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原告借款13500元,并出具借条和保证书。借款到期后,原告多次向被告催要欠款,但被告以各种理由拒不还钱,无奈之下诉至船营区人民法院,请求偿还本金和利息。
案件承办人赵法官看到原告的起诉状后,发现本案存在调解的可能,遂给原、被告双方打电话了解案情的原委。经过沟通发现原告与被告系多年好友,原告是怕诉讼时效经过才起诉至法院,并且被告对原告的告诉没有异议,也想调解,表示要先还一部分钱表示诚意。
在充分了解事情的原委后,赵法官为了最大程度降低矛盾激化对双方感情造成的影响,积极与原、被告双方沟通以促调解。通过给原告打电话的方式,传达了被告的想法,进而从原、被告双方朋友情谊角度中给予疏导,缓解原告的抵触情绪,最终给被告争取到了2周还款期限,案件定于2周后开庭审理。
令人尴尬的是,被告在2周内并没有向原告偿还欠款,与此同时因为疫情防控政策的要求,参加庭审的人员必须携带核酸检测报告,但由于被告未做核酸检测不能出庭,赵法官为了促成调解,庭审又延后一天。
在庭审中双方对借款事实均无异议,但对还款方式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,经赵法官再次调解,原告主动放弃被告承担利息的诉讼请求,最后双方终于自愿达成调解协议,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偿还被告拖欠原告的借款本金。双方冰释前嫌、握手言和,这才发生开头那一幕。
本案中,赵法官从实际情况出发,从有关民间借贷方面的法律法规说起,做双方思想工作,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、释之以法,既让当事人换位思考,真正明白偿还借款天经地义,也告知拒不偿还债务会产生的法律后果,不仅化解了双方当事人的矛盾纠纷,也使两人重拾昔日友情,一场民间借贷纠纷圆满画上句号。